“歐佩克+”聯盟5日宣布,從11月起將原油產量日均下調200萬桶,受此影響,油價應聲而漲。對當前深陷高油價、高通脹的美國而言,這無疑雪上加霜;對深受中期選舉困擾的拜登而言,這簡直就是背后一刀,于是,美國的憤怒像火山一樣爆發,白宮指責“歐佩克+站在俄羅斯一邊”;參院領袖威脅要以反壟斷為由起訴歐佩克成員國;兩黨議員要求撤出駐沙特的美軍和武器。近年來,美沙關系頻頻示警,反映出這對長達80年之久的盟友日益同床異夢。 在國際政治舞臺上,沙特對美國的信心正在大幅下降。二戰后,美國與沙特以“石油換安全”為基礎形成穩固的同盟關系。沙特根據美國的戰略需求提供石油,美國向沙特提供安全保障。1950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向沙特保證:威脅沙特就是威脅美國;1963年沙特王儲費薩爾說:真主之外,我們最信任美國。然而時過境遷,隨著美國逐漸實現石油自給和中東戰略收縮,華盛頓對中東的興趣下降了。2019年9月14日,沙特石油設施遇襲,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說:“這是對沙特的襲擊,不是對美國的襲擊”。2022年初,正值也門戰事吃緊之時,美國竟然部分撤出在沙特的導彈防御部隊。美國獨霸中東的時代已經結束,沙特需要在大國間尋求新的平衡。美國指責沙特“與俄羅斯為伍”,也不完全是冤枉沙特?!皻W佩克+”宣布減產,俄羅斯受益頗多,歐盟對俄的石油制裁將于12月生效,同時,因受歐美技術制裁,俄石油生產能力下降,未來幾個月俄羅斯既生產不出現在那么多石油,也沒地方賣那么多石油。即便不能說沙特與俄羅斯聯手對抗美國,至少可以說石油減產決定背后,沙特沒有把美國的國際政治利益納入考量。 在國際能源格局中,目前是沙特、美國和俄羅斯“三國演義”,相互間合縱連橫,時敵時友。2020年2月,美國石油日產量達到1300萬桶的峰值,超越沙特和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。三國總產量約占全球1/3,成為當之無愧的大玩家。同為生產者,三國之間多數時間是競爭對手,少數情況下為合作伙伴。2014年11月,當油價跌到77美元一桶時,沙特與俄羅斯拒絕合作,直到2016年11月油價跌到20多美元,沙特與俄羅斯才轉身言和,進而組建“歐佩克+”聯盟。2020年初沙特與俄羅斯惡性競爭,油價史無前例地邁向了零元時代,最終美國、沙特和俄羅斯三國被迫聯手。沙特此番減產,更多也是從經濟利益考慮。今年9月“歐佩克+”已經把日產量目標調低了10萬桶,但油價還是從6月139.13美元的高點跌到90美元以下,因而繼續減產并不出人意料。近來因全球通貨膨脹,“歐佩克+”成員國生活成本和石油生產成本上升,石油“地板價”的預期是80-100美元,此前為70-80美元??梢灶A料,未來“歐佩克+”還會想盡辦法讓油價維持在100美元以上,這當然不符合美國利益。在石油三巨頭中,美國既是最大石油生產國,也是最大石油消費國,擁有雙重身份,也就意味著要進行雙重博弈,這也讓美沙關系比俄沙關系更加復雜。 未來一段時間,沙特與美國矛盾會越來越突出。在能源轉型的過程中,新能源和舊能源長期共處。在舊能源格局中,能源安全是國家的首要考慮,西方國家與中東相互依賴;在能源轉型過程中,碳排放的重要性上升,西方世界與中東可能走向對立。相比之下,中國在新舊兩個領域都與中東有諸多共同利益。在舊能源領域,中國是最大的消費國;在新能源領域,針對碳排放問題,中國和中東同屬發展中國家陣營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,中東產油國近來在改善對華關系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熱情,在石油人民幣、上游油氣資產、長期大宗供油合同等領域均持開放態度。 但是必須看到,美沙關系的變化仍然是量變,遠未達到質變的程度,兩國關系會長期處于“斗而不破”“邊斗爭邊合作”的狀態,“石油換安全”的基石目前也只是出現動搖跡象,并沒有完全坍塌。沙特擁有全球最大的機動產能,是全球石油市場最重要的調節者,美國雖然是第一大石油生產國,但還是離不開沙特,更何況,美國在反恐、遏制伊朗、保護以色列等問題上,也需要沙特的支持。當然,沙特更離不開美國,2013年以來,沙特從美國采購武器超過1000億美元,是美國武器最大的采購國。特別是沙特目前深陷也門戰爭,根本離不開美國供應的武器。拜登10月6日同記者談到石油減產事件時說,我們手中有很多牌,但是還沒下決心。這可能是對當前兩國關系真實狀態的表述:美國手中確實有牌,但華盛頓不能同時制裁俄羅斯、疏遠沙特、轉型清潔能源、維持低油價,而是不得不做出取舍,這恐怕是華盛頓“還沒下決心”背后的真正原因。(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所所長) |